前些天回老家,听闻村里一位98岁的老奶奶去世了。
再早一次回去的时候,妈妈跟我说起这位奶奶生病了,我说你尽快去看一看吧,这个年纪的老人,看一眼少一眼,说不定那天就再也见不到了。
没想到一语成谶,真的再也见不到了。
每个人都会老去。虽然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早,但是也总会想到养老这件事。
在昆明一座破败的小楼里,70多岁的张爱华是仅存的三个住户之一。
自从去年摔伤股骨,加上听力几近丧失,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,她再也无法出门。
张爱华的大儿子因借网贷做生意失败,带着妻女前往千里之外的深圳开网约车维持生计。
网贷借的钱连本带息高达30万,每个月还款5000多,要连续还5年。
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去经济发达地区跑网约车,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生活起居。
小儿子在昆明的一家健身房上班,发传单拉客,一个月工资2400左右,生活拮据。
两个儿子曾想过把母亲送到公立养老院,但是那里只免费或低价接收低保、孤寡、失独等老人。张爱华有孩子,并不符合要求。
同时由于价格相对较低,这类养老院常年处于“排号”状态,有些老人还没等到床位,就已经离世。
而私人养老机构的费用,对于张爱华的两个儿子来说根本承受不起。
于是两个儿子开始用叫外卖的方式,维持她的基本生活。
吃饭、买药都能解决。
便捷的外卖,维系着母亲与两个孩子最基本的亲情。
两个儿子通过和外卖员的通话,来了解母亲每天的状态。
其实不仅仅是张爱华家,在很多大城市,“老人外卖”早已司空见惯。
外卖,这种互联网创新带来的成果,竟然成为了支撑无数中国老年人最后的生命信号,着实令人感到悲哀。
如果说张爱华家是因为贫困,那么经济条件好一些的老人会是不一样的结果吗?
作家戈舟家写过一部对老年人的纪实调查作品,叫《我在这世上太孤独》。
其中一篇讲了这样一对老夫妇:
某省城电子研究所退休的李老今年七十岁,老伴儿六十八岁。良好的家庭环境,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,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。
夫妇俩的两个儿子,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,取得了高学历后,如今都在北京定居。
李老夫妇的老年空巢生活,过了将近十年。起初,一切似乎都还和谐,充裕的养老金足够老两口安度晚年,那段时间,两位老人还经常出门旅游,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。
但是,随着时光的流逝,两位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尤其到了最近两年,更是每况愈下。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。
某一天,李老的心脏病突发,幸亏邻居帮忙,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。老伴本想跟着救护车一起上医院,被邻居劝了下来,担心她去了医院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。
可是当天晚上,一个人在家的老太太突然感到天旋地转,就地躺在了地板上。直到黎明时分,病情才渐渐缓和。等到第二天,邻居发现了,也是喊来了120,后脚跟着前脚,把老太太也送进了医院。
虽然李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。但是两个儿子谁也没有主动开口请他们去住。
有一年过年,全家人都在,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: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三十平米,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,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。
两位老人听到只能相视苦笑。
后来也尝试过找保姆,但是换了四个,都不尽如人意,只能放弃。
最终,两位老人决定尝试住进养老机构,每个月六千。
文章没有写最终住进去没有,但这是两位老人的又一次尝试。
张爱华和李老夫妇的状况,是当今社会老年人生活的缩影。
有句话说: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,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。
人到中年,忍不住幻想自己的晚年。
大概最好的结局是在尽全力照顾好双亲后,剩点老本过一段潇洒自在的日子。
然后,坦荡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。
不给孩子添堵,也不给自己招嫌。
文章评论